网络编程常见概念
1、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的区别¶
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是两种常见的代理服务器类型,它们在网络架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用途和功能。以下是它们的区别和各自的应用场景:
正向代理(Forward Proxy)¶
定义¶
正向代理是位于客户端和目标服务器之间的代理服务器。它代表客户端向目标服务器发送请求,并将服务器的响应返回给客户端。
工作原理¶
- 客户端向正向代理服务器发送请求。
- 正向代理服务器将请求转发给目标服务器。
- 目标服务器处理请求并将响应发送回正向代理服务器。
- 正向代理服务器将响应返回给客户端。
应用场景¶
- 访问控制:通过正向代理可以控制客户端访问外部资源的权限。
- 缓存:正向代理可以缓存常用资源,减少带宽消耗和提高访问速度。
- 匿名访问:隐藏客户端的真实IP地址,保护隐私。
- 内容过滤:过滤掉不合适或有害的内容。
示例¶
- 公司内部网络通过正向代理访问互联网。
- 使用VPN或其他代理软件访问受限的网络资源。
反向代理(Reverse Proxy)¶
定义¶
反向代理是位于目标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代理服务器。它代表服务器接收客户端的请求,并将请求转发给内部服务器进行处理,然后将响应返回给客户端。
工作原理¶
- 客户端向反向代理服务器发送请求。
- 反向代理服务器将请求转发给内部的目标服务器。
- 目标服务器处理请求并将响应发送回反向代理服务器。
- 反向代理服务器将响应返回给客户端。
应用场景¶
- 负载均衡:将请求分发到多台服务器上,均衡负载,防止单点故障。
- 安全性:隐藏内部服务器的真实IP地址,防止直接攻击。
- SSL终止:反向代理服务器处理SSL加密,减轻内部服务器的负担。
- 缓存:缓存静态内容,提高响应速度和减少服务器负载。
示例¶
- 大型网站通过反向代理服务器分发流量,提高性能和可靠性。
- 使用Nginx或Apache等反向代理服务器来处理SSL加密和负载均衡。
总结¶
特性 | 正向代理(Forward Proxy) | 反向代理(Reverse Proxy) |
---|---|---|
代理对象 | 客户端 | 服务器 |
主要用途 | 访问控制、匿名访问、缓存、内容过滤 | 负载均衡、安全性、SSL终止、缓存 |
工作方向 | 客户端 -> 正向代理 -> 目标服务器 | 客户端 -> 反向代理 -> 内部服务器 |
隐藏对象 | 客户端的IP地址 | 服务器的IP地址 |
- 正向代理:代理客户端,客户端知道目标服务器,目标服务器不知道客户端。
- 反向代理:代理服务器,客户端不知道实际的目标服务器,目标服务器知道客户端。
2、透明代理¶
"透明代理(Transparent Proxy)是一种代理服务器类型,它在客户端和目标服务器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但客户端和目标服务器对代理的存在是无感知的。与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不同,透明代理不需要客户端进行任何特别的配置或设置。以下是透明代理的定义、工作原理、应用场景及其优缺点:
透明代理(Transparent Proxy)¶
定义¶
透明代理是指客户端无需进行任何配置或意识到代理的存在,代理服务器自动截取和处理客户端的网络请求,并将请求转发给目标服务器。透明代理不会改变客户端请求的内容或目标地址。
工作原理¶
- 客户端向目标服务器发送请求。
- 网络中间设备(如路由器或交换机)将请求重定向到透明代理服务器。
- 透明代理服务器处理请求并将其转发给目标服务器。
- 目标服务器处理请求并将响应发送回透明代理服务器。
- 透明代理服务器将响应返回给客户端。
应用场景¶
- 内容过滤:在学校或企业网络中使用透明代理来过滤不适当的内容或限制访问特定网站。
- 缓存:通过缓存常用资源来提高访问速度和减少带宽消耗。
- 监控和记录:记录和监控网络流量,以便进行审计和分析。
- 带宽管理:控制和优化网络带宽的使用,防止网络拥塞。
优缺点¶
优点: - 无配置要求:客户端无需进行任何配置,使用透明代理对用户是无感知的。 - 便于管理:网络管理员可以集中管理和控制网络流量。 - 提高性能:通过缓存和带宽管理提高网络性能。
缺点: - 隐私问题:透明代理可能会记录和监控用户的网络活动,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 兼容性问题:某些加密协议(如HTTPS)可能会遇到兼容性问题,因为透明代理需要解密和重新加密流量。 - 性能开销:透明代理增加了网络请求的中间环节,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性能开销。
总结¶
透明代理是一种无需客户端配置的代理服务器类型,常用于内容过滤、缓存、监控和带宽管理等场景。它的主要特点是对用户无感知,但也存在隐私和兼容性问题。通过理解透明代理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可以更好地利用其优势,同时注意相关的隐私和安全问题。"
10、Transfer-Encoding¶
在HTTP协议中,Transfer-Encoding
是一个响应头字段,用于指定服务器对HTTP消息主体进行的编码方式,以便在传输过程中进行某些处理。它主要用于分块传输编码(chunked transfer encoding),这使得服务器可以在不知道整个响应内容长度的情况下开始发送响应数据。
15、http restful¶
"RESTful 是一种基于 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述性状态转移)架构风格的 Web 服务设计原则。RESTful API 使用 HTTP 协议作为通信基础,并通过标准的 HTTP 方法(如 GET、POST、PUT、DELETE 等)来执行 CRUD(Create, Read, Update, Delete)操作。以下是对 RESTful 架构风格的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设计原则和示例。
RESTful 架构风格¶
定义¶
RESTful 是一种设计和开发 Web 服务的架构风格,强调系统的可扩展性、易于维护和高效通信。它基于资源(Resource)的概念,每个资源通过 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进行标识,并通过 HTTP 方法进行操作。
设计原则¶
- 资源(Resource):在 REST 中,所有事物都被视为资源。资源可以是文档、图像、服务等。每个资源通过 URI 唯一标识。
- 无状态(Stateless):每个请求都是独立的,服务器不保存客户端的状态。所有必要的状态信息必须包含在请求中。
- 统一接口(Uniform Interface):通过标准的 HTTP 方法(GET、POST、PUT、DELETE)操作资源。
- 表示(Representation):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过资源的表示形式(如 JSON、XML)进行交互。
- 可缓存(Cacheable):服务器响应应明确标识是否可以缓存,以提高性能。
- 分层系统(Layered System):客户端不直接与服务器通信,可以通过中间层(如代理、负载均衡器)进行通信。
- 按需代码(Code on Demand,可选):服务器可以通过传输可执行代码(如 JavaScript)扩展客户端功能。
HTTP 方法与操作¶
- GET:检索资源,不会改变服务器上的资源状态。
- POST:创建资源或提交数据,可能会改变服务器上的资源状态。
- PUT:更新资源,通常需要提供完整的资源数据。
- PATCH:部分更新资源,只需提供需要更新的部分数据。
- DELETE:删除资源。
RESTful API 设计示例¶
假设我们要设计一个简单的 RESTful API 来管理图书馆的书籍资源。
资源 URI¶
/books
:表示所有书籍的集合。/books/{id}
:表示特定的书籍。
示例操作¶
- 获取所有书籍:
- 请求:
GET /books
-
响应:
-
获取特定书籍:
- 请求:
GET /books/1
-
响应:
-
创建新书籍:
- 请求:
POST /books
- 请求体:
-
响应:
-
更新书籍:
- 请求:
PUT /books/1
- 请求体:
-
响应:
-
删除书籍:
- 请求:
DELETE /books/1
- 响应:
204 No Content
总结¶
RESTful 是一种基于 REST 架构风格的 Web 服务设计原则,强调资源的概念和无状态通信。通过标准的 HTTP 方法操作资源,RESTful API 提供了一种简单而灵活的方式来设计和实现 Web 服务。理解 RESTful 的设计原则和操作方法,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构建高效、可扩展的 Web API。\""
20、websocket¶
"WebSocket 是一种在单个 TCP 连接上进行全双工通信的协议,它与传统的 HTTP 协议有显著的区别。以下是对 WebSocket 的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工作原理、与 HTTP 的关系以及使用场景。
什么是 WebSocket¶
WebSocket 是一种通信协议,旨在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全双工通信。它允许在单个 TCP 连接上进行双向数据传输,使得数据可以实时地从客户端到服务器和从服务器到客户端传输。
WebSocket 的工作原理¶
握手过程¶
WebSocket 通信从 HTTP 协议的握手(Handshake)开始。客户端发送一个 HTTP 请求来发起 WebSocket 连接,服务器在接受请求后会返回一个响应,确认建立 WebSocket 连接。握手完成后,通信协议从 HTTP 切换到 WebSocket。
客户端请求示例¶
GET /chat HTTP/1.1
Host: server.example.com
Upgrade: websocket
Connection: Upgrade
Sec-WebSocket-Key: dGhlIHNhbXBsZSBub25jZQ==
Sec-WebSocket-Version: 13
服务器响应示例¶
HTTP/1.1 101 Switching Protocols
Upgrade: websocket
Connection: Upgrade
Sec-WebSocket-Accept: s3pPLMBiTxaQ9kYGzzhZRbK+xOo=
数据传输¶
握手成功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不再使用 HTTP,而是使用 WebSocket 协议。WebSocket 使用帧(Frame)来传输数据,每个帧可以包含文本数据或二进制数据。
WebSocket 与 HTTP 的关系¶
- 协议层次:WebSocket 是基于 TCP 的协议,与 HTTP 不同。HTTP 是一个请求-响应协议,而 WebSocket 是一个全双工协议。
- 握手:WebSocket 连接通过 HTTP 握手建立,但一旦连接建立,通信就不再使用 HTTP 协议。
- 持续连接:HTTP 是无状态和短连接的,而 WebSocket 是有状态和长连接的,允许持续通信。
WebSocket 的优点¶
- 实时通信:WebSocket 允许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的应用。
- 减少开销:相比于 HTTP 的请求-响应模式,WebSocket 减少了每次通信的开销,因为它在初始握手后不需要重复建立连接。
- 全双工通信:WebSocket 支持双向通信,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随时发送数据,而无需等待对方的请求。
使用场景¶
- 实时聊天应用:如聊天室、即时消息应用等。
- 实时数据流:如股票行情、实时体育比分更新等。
- 在线游戏:需要低延迟和实时交互的游戏。
- 协作工具:如在线文档编辑、实时协作平台等。
- 物联网(IoT):需要实时数据传输的物联网设备。
总结¶
WebSocket 是一种在单个 TCP 连接上实现全双工通信的协议,适用于需要实时数据传输的应用场景。通过理解 WebSocket 的工作原理和使用场景,开发者可以更好地构建高效、实时的 Web 应用。\""
工作原理¶
- 定时器机制:看门狗通常基于定时器机制工作。系统或应用程序需要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向看门狗发送“心跳”信号,以表明其正常运行。
- 心跳信号:如果系统或应用程序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发送心跳信号,看门狗会触发超时处理机制,认为系统或应用程序出现了问题。
- 超时处理:一旦触发超时处理机制,看门狗会执行预定义的恢复操作,例如重启系统或应用程序。
应用场景¶
- 嵌入式系统:在嵌入式系统中,看门狗程序广泛用于监控硬件和软件的运行状态,确保系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行。
- 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在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环境中,看门狗程序用于监控关键服务和应用程序,确保它们在出现故障时能够自动恢复。
- 工业控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中,看门狗程序用于监控控制器和传感器的状态,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30、restful服务器和http服务器有什么区别¶
"RESTful 服务器和 HTTP 服务器都是基于 HTTP 协议的服务器,但它们在设计和使用上有一些显著的区别和联系。以下是对这两者的详细解释:
HTTP 服务器¶
**HTTP 服务器**是一个通用的服务器,它能够处理 HTTP 请求并返回 HTTP 响应。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静态或动态内容给客户端(如浏览器)。常见的 HTTP 服务器包括 Apache HTTP Server、Nginx 和 Microsoft IIS。
主要特点:¶
- 通用性:可以处理各种类型的 HTTP 请求,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架构或风格。
- 静态和动态内容:可以提供静态文件(如 HTML、CSS、JavaScript、图片等)以及通过脚本(如 PHP、Python、Node.js 等)生成的动态内容。
- 配置灵活:通常提供丰富的配置选项,支持虚拟主机、重写规则、访问控制等。
RESTful 服务器¶
**RESTful 服务器**是一个遵循 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架构风格的服务器,通常用于构建基于 HTTP 的 API。RESTful 服务器通过定义资源(Resource)和使用标准的 HTTP 方法(如 GET、POST、PUT、DELETE)来进行操作。
主要特点:¶
- 资源导向:所有的操作都围绕资源进行,每个资源由一个唯一的 URI 标识。
- 使用标准的 HTTP 方法:使用 HTTP 方法来表示对资源的操作。例如:
GET
:获取资源POST
:创建资源PUT
:更新资源DELETE
:删除资源- 无状态性:每个请求都是独立的,服务器不保留客户端的状态。
- 表现层状态转移:资源的表示(Representation)可以通过各种格式(如 JSON、XML)进行传输,客户端通过这些表示来操作资源。
对比和联系¶
相同点:¶
- 基于 HTTP 协议:两者都使用 HTTP 作为传输协议。
- 处理 HTTP 请求和响应:都能够处理 HTTP 请求并返回 HTTP 响应。
不同点:¶
- 设计目标:
- HTTP 服务器:主要用于提供静态和动态网页内容。
-
RESTful 服务器:主要用于提供结构化的 API 接口,方便客户端进行数据操作和交互。
-
操作方式:
- HTTP 服务器:可以处理各种类型的请求,不局限于资源操作。
-
RESTful 服务器:严格遵循 REST 架构,通过标准的 HTTP 方法对资源进行操作。
-
状态管理:
- HTTP 服务器:可以使用会话(Session)或其他机制来管理客户端的状态。
- RESTful 服务器:遵循无状态性原则,不保留客户端的状态,每个请求都是独立的。
示例¶
HTTP 服务器¶
一个简单的 HTTP 服务器可以提供一个静态的 HTML 页面:
<!DOCTYPE html>
<html>
<head>
<title>My HTTP Server</title>
</head>
<body>
<h1>Welcome to My HTTP Server</h1>
</body>
</html>
RESTful 服务器¶
一个简单的 RESTful API 服务器可以提供对用户资源的操作:
GET /users
:获取所有用户POST /users
:创建新用户GET /users/{id}
:获取指定用户PUT /users/{id}
:更新指定用户DELETE /users/{id}
:删除指定用户
总结¶
HTTP 服务器和 RESTful 服务器虽然都基于 HTTP 协议,但它们在设计目标、操作方式和状态管理上有显著的区别。HTTP 服务器主要用于提供网页内容,而 RESTful 服务器则用于提供结构化的 API 接口,方便客户端进行数据操作和交互。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更好地设计和实现基于 HTTP 的应用和服务。
心跳和保活¶
心跳(Heartbeat)和保活(Keepalive)在网络通信中常常被混用,但它们并不完全是同一个概念,尽管它们的目的有些相似。以下是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保活(Keepalive)¶
保活是一种机制,用于检测TCP连接的状态并保持连接的活跃性。其主要目的是在没有数据传输的情况下,通过定期发送探测消息来确认对方是否仍然在线。如果对方没有响应,可以认为连接已经断开,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 应用层和传输层:保活机制主要在传输层(TCP)实现,操作系统内核负责发送保活探测消息。
- 标准化:TCP保活是TCP协议的一部分,有明确的标准和实现方式。
心跳(Heartbeat)¶
心跳是一种应用层协议,用于检测应用层连接的状态。心跳机制通常由应用程序实现,用于确认对方应用程序是否仍然在线和正常工作。
- 应用层:心跳机制在应用层实现,由具体的应用程序负责发送和接收心跳消息。
- 灵活性:心跳机制可以根据应用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灵活性更高。
区别和联系¶
- 层次不同:
- 保活:在传输层(TCP)实现,操作系统内核负责。
-
心跳:在应用层实现,由应用程序负责。
-
实现方式不同:
- 保活:通过TCP协议的保活探测消息进行。
-
心跳:通过应用层协议的心跳消息进行,可以是任意形式的消息。
-
目的相似:两者的目的是相似的,都是为了检测连接是否仍然有效,并在连接断开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
使用场景:
- 保活:适用于需要保持TCP连接的场景,如长连接的网络服务。
- 心跳:适用于需要检测应用层状态的场景,如分布式系统中的节点健康检查。
示例¶
TCP保活¶
在一个TCP连接中,保活机制可能会在连接空闲一段时间后(如2小时)开始发送保活探测消息。如果连续几次探测(如9次)没有响应,则认为连接已经断开。
应用层心跳¶
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节点A和节点B可能会每隔几秒钟发送心跳消息。如果节点A在一段时间内(如30秒)没有收到节点B的心跳响应,则认为节点B已经失效。
总结¶
尽管心跳和保活在目的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实现层次和方式上有所不同。保活是TCP协议的一部分,主要在传输层实现,而心跳是应用层协议,由具体的应用程序实现。因此,在设计网络通信系统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使用心跳机制或保活机制,甚至可以同时使用两者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
UDP本身是一个无连接的协议,不像TCP那样提供内置的连接状态管理和保活机制。因此,UDP协议没有类似于TCP保活(Keepalive)的机制。然而,可以在应用层实现类似于保活的功能,以确保UDP通信的可靠性和连接状态的监控。
UDP保活¶
如何在UDP上实现保活功能¶
由于UDP不提供内置的保活机制,应用程序需要自行实现类似的功能。这通常通过定期发送心跳消息来实现,以确保对方仍然在线并且连接是活跃的。
实现步骤¶
-
定义心跳消息:在应用层定义一种特殊的消息格式,用于心跳检测。这种消息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标识符或特定格式的数据包。
-
定期发送心跳消息:应用程序需要设置一个定时器,定期发送心跳消息到对方。发送的频率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来确定。
-
接收和响应心跳消息:接收方需要监听并处理心跳消息。当接收到心跳消息时,可以发送一个确认消息回去。
-
检测连接状态: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对方的心跳消息或确认消息,可以认为连接已经断开,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示例代码¶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如何在UDP上实现心跳机制:
发送方(客户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time
# 创建UDP套接字
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DGRAM)
server_address = ('localhost', 10000)
# 定义心跳消息
heartbeat_message = b'HEARTBEAT'
# 定期发送心跳消息
while True:
try:
# 发送心跳消息
sock.sendto(heartbeat_message, server_address)
print('Heartbeat sent')
# 等待一段时间再发送下一个心跳消息
time.sleep(5)
except KeyboardInterrupt:
print('Client stopped')
break
接收方(服务器)¶
import socket
# 创建UDP套接字
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DGRAM)
server_address = ('localhost', 10000)
sock.bind(server_address)
# 监听并处理心跳消息
while True:
try:
data, address = sock.recvfrom(4096)
if data == b'HEARTBEAT':
print('Heartbeat received from', address)
# 可以选择发送确认消息回去
sock.sendto(b'ACK', address)
except KeyboardInterrupt:
print('Server stopped')
break
总结¶
虽然UDP协议本身没有内置的保活机制,但可以通过在应用层实现心跳机制来达到类似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确保UDP通信的可靠性,并在连接断开时及时检测和处理。通过定期发送和接收心跳消息,应用程序可以监控连接状态,并在需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UDP是无连接、无状态¶
是的,你的理解是正确的。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确实是无状态和无连接的协议。以下是对这些特性的详细解释:
无连接(Connectionless)¶
UDP是一个无连接的协议,这意味着在发送数据之前,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不需要建立连接。每个UDP数据包(称为数据报)是独立的,包含了完整的目的地址信息。发送方可以直接将数据报发送给接收方,而不需要进行握手或连接建立的过程。
无状态(Stateless)¶
UDP是无状态的协议,这意味着协议本身不维护任何关于连接状态的信息。每个数据报都是独立的,协议不跟踪数据报的发送和接收状态。发送方不需要知道接收方是否已经成功接收到数据报,接收方也不需要确认数据报的接收。
特性总结¶
- 无连接:不需要建立连接,数据报独立发送。
- 无状态:协议不维护连接状态,不保证数据报的发送和接收顺序,也不保证数据报的可靠传输。
优点¶
- 简单高效:由于没有连接建立和维护的开销,UDP的处理速度快,适用于对时延敏感的应用,如实时音视频传输、在线游戏等。
- 低开销:没有连接状态的维护,减少了资源消耗。
缺点¶
- 不可靠传输:UDP不保证数据报的送达,数据报可能丢失、重复或乱序。
- 无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UDP不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可能导致网络拥塞。
适用场景¶
UDP适用于那些对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但对传输速度和时延敏感的应用,例如: - 实时音视频传输(如VoIP、视频会议) - 在线游戏 - 广播和多播通信 - 简单的查询-响应协议(如DNS)
总结¶
UDP是一种无连接、无状态的协议,适用于需要快速传输和低延迟的应用场景。尽管它不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但通过在应用层实现相应的机制(如重传、排序、心跳检测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监听套接字io和与客户端通信的io¶
监听套接字(listening socket)和与客户端通信的套接字(communication socket)在网络编程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让我们详细解释一下它们的区别。
监听套接字(Listening Socket)¶
- 角色和功能:
- 监听套接字用于监听特定的端口,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
它是服务器端的一个被动套接字,不直接用于数据传输,而是用于接受新的连接。
-
创建和绑定:
- 监听套接字通过
socket()
函数创建,并通过bind()
函数绑定到特定的 IP 地址和端口。 -
通过
listen()
函数将套接字设置为监听状态,准备接受连接请求。 -
接受连接:
- 当有客户端连接请求到来时,监听套接字通过
accept()
函数接受连接。 -
accept()
函数返回一个新的套接字(即通信套接字),用于与客户端进行数据传输。 -
事件处理:
- 监听套接字通常只关心连接请求事件,因此在事件循环中,只需监视其可读事件(表示有新的连接请求到来)。
与客户端通信的套接字(Communication Socket)¶
- 角色和功能:
- 与客户端通信的套接字用于实际的数据传输,与客户端进行读写操作。
-
它是一个主动套接字,用于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如接收请求、发送响应等。
-
创建方式:
- 通信套接字不是直接创建的,而是通过监听套接字的
accept()
函数返回的。 -
每次
accept()
调用都会返回一个新的套接字,用于与一个客户端进行通信。 -
数据传输:
- 通信套接字用于与客户端进行数据传输,可以通过
read()
和write()
函数进行读写操作。 -
在事件驱动的网络编程中,通常会设置读写回调函数,以非阻塞方式处理数据传输。
-
事件处理:
- 通信套接字需要监视多种事件,如可读事件(数据可读)、可写事件(数据可写)和关闭事件(连接关闭)。
- 在事件循环中,需要根据这些事件触发相应的回调函数,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
代码示例分析¶
在您的代码中,on_accept
函数用于处理新的连接请求,并为每个新连接创建一个通信套接字:
static void on_accept(hio_t* io) {
http_server_t* server = (http_server_t*)hevent_userdata(io);
HttpService* service = server->service;
EventLoop* loop = currentThreadEventLoop;
if (loop->connectionNum >= server->worker_connections) {
hlogw("over worker_connections");
hio_close(io);
return;
}
++loop->connectionNum;
// 设置关闭回调
hio_setcb_close(io, on_close);
// 设置读回调
hio_setcb_read(io, on_recv);
// 使能读
hio_read(io);
if (service->keepalive_timeout > 0) {
hio_set_keepalive_timeout(io, service->keepalive_timeout);
}
// new HttpHandler, delete on_close
HttpHandler* handler = new HttpHandler(io);
// ssl
handler->ssl = hio_is_ssl(io);
// ip:port
sockaddr_u* peeraddr = (sockaddr_u*)hio_peeraddr(io);
sockaddr_ip(peeraddr, handler->ip, sizeof(handler->ip));
handler->port = sockaddr_port(peeraddr);
// http service
handler->service = service;
// websocket service
handler->ws_service = server->ws;
// FileCache
HttpServerPrivdata* privdata = (HttpServerPrivdata*)server->privdata;
handler->files = &privdata->filecache;
hevent_set_userdata(io, handler);
}
区别总结¶
- 监听套接字:
- 用于监听新的连接请求。
- 通过
accept()
函数接受连接请求,返回新的通信套接字。 -
只关心连接请求事件。
-
通信套接字:
- 用于与客户端进行实际的数据传输。
- 由
accept()
函数返回,用于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 - 需要处理多种事件,如可读、可写和关闭事件。
在您的代码中,on_accept
函数设置了通信套接字的关闭回调、读回调,并使能读操作。这些操作将通信套接字加入到事件循环中,以便监视其事件并处理数据传输。
多accept线程,多个线程监听同一个套接字,和多个线程监听不同套接字有什么区别¶
多个线程监听同一个套接字¶
这种模式下,多个线程共享一个套接字进行监听。通常,这种设计用于处理高并发的服务器场景,例如一个服务器需要同时处理大量的客户端连接。
实现方式¶
- 主线程监听套接字:
- 主线程创建一个监听套接字并绑定到特定端口。
- 主线程调用
listen
函数开始监听客户端连接。 - 工作线程池:
- 创建一个线程池,每个线程从一个共享的任务队列中获取任务。
- 主线程接受客户端连接请求,并将新连接分配给线程池中的某个线程处理。
- 共享套接字:
- 线程池中的每个线程都可以从同一个监听套接字上调用
accept
函数来接受连接。 - 一旦一个线程调用
accept
成功,它将处理该连接,其他线程继续监听新的连接。
优点¶
- 资源利用率高: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调用
accept
函数,能够更好地利用多核 CPU 资源,处理高并发请求。 - 简单的负载均衡:多个线程共享同一个监听套接字,负载自动均匀分布到各个线程。
缺点¶
- 锁竞争:多个线程同时调用
accept
函数时,可能会引起锁竞争,影响性能。 - 复杂性:需要小心处理线程间的同步和共享资源的访问,避免竞态条件和死锁。
多个线程监听不同的套接字¶
这种模式下,每个线程监听不同的套接字。这种设计通常用于需要处理多个独立的服务或端口的场景。
实现方式¶
- 多个监听套接字:
- 每个线程创建自己的监听套接字,并绑定到不同的端口或地址。
- 每个线程独立调用
listen
函数开始监听客户端连接。 - 独立处理:
- 每个线程独立处理自己的套接字上的连接请求。
- 线程之间不共享监听套接字,避免了锁竞争问题。
优点¶
- 无锁竞争:每个线程独立监听不同的套接字,避免了多个线程竞争同一个资源的问题。
- 简单实现:线程之间不共享监听套接字,减少了同步和锁的使用,代码实现相对简单。
缺点¶
- 资源利用率:每个线程只能处理自己的套接字上的连接,可能导致某些线程过载,而其他线程空闲。
- 不适用于高并发:对于需要处理大量并发连接的场景,可能不如共享套接字的方式高效。
在多线程网络编程中,客户端发起连接时,接到哪个线程的套接字取决于服务器端的设计模式。以下是对两种场景的详细解释:
场景 1:多个线程监听同一个套接字¶
在这种模式下,服务器的多个线程共享一个监听套接字。当客户端发起连接时,哪个线程会处理这个连接取决于操作系统的调度机制。
工作原理¶
- 共享监听套接字:
- 服务器创建一个监听套接字,并在主线程中调用
listen
函数开始监听。 -
服务器创建多个线程,每个线程从同一个监听套接字上调用
accept
函数。 -
操作系统调度:
- 当一个客户端发起连接时,操作系统会将这个连接请求分配给正在调用
accept
函数的线程之一。 - 由于所有线程都在等待同一个监听套接字上的连接请求,操作系统会根据其内部的调度机制(如线程优先级、线程状态等)选择一个线程来处理该连接。
示例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vector>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unistd.h>
void handle_client(int client_socket) {
// 处理客户端连接
char buffer[1024];
read(client_socket, buffer, sizeof(buffer));
std::cout << "Received: " << buffer << std::endl;
write(client_socket, "Hello, Client!", 14);
close(client_socket);
}
void worker_thread(int listen_socket) {
while (true) {
int client_socket = accept(listen_socket, nullptr, nullptr);
if (client_socket >= 0) {
handle_client(client_socket);
}
}
}
int main() {
int listen_socket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 {};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8080);
bind(listen_socket, (sockaddr*)&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listen(listen_socket, 5);
const int THREAD_COUNT = 4;
std::vector<std::thread> threads;
for (int i = 0; i < THREAD_COUNT; ++i) {
threads.emplace_back(worker_thread, listen_socket);
}
for (auto& t : threads) {
t.join();
}
close(listen_socket);
return 0;
}
结论¶
在这种模式下,客户端发起连接时,哪个线程处理这个连接是由操作系统决定的。操作系统会选择一个正在等待 accept
调用的线程来处理新的连接请求。
场景 2:多个线程监听不同的套接字¶
在这种模式下,每个线程监听不同的套接字,通常绑定到不同的端口或地址。当客户端发起连接时,连接请求会被发送到特定的端口,因此会由监听该端口的线程处理。
工作原理¶
- 独立监听套接字:
- 服务器的每个线程创建自己的监听套接字,并绑定到不同的端口或地址。
-
每个线程独立调用
listen
函数开始监听客户端连接。 -
客户端连接:
- 客户端发起连接时,连接请求会发送到特定的端口。
- 监听该端口的线程会调用
accept
函数来处理该连接。
示例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vector>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unistd.h>
void handle_client(int client_socket) {
// 处理客户端连接
char buffer[1024];
read(client_socket, buffer, sizeof(buffer));
std::cout << "Received: " << buffer << std::endl;
write(client_socket, "Hello, Client!", 14);
close(client_socket);
}
void server_thread(int port) {
int listen_socket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 {};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port);
bind(listen_socket, (sockaddr*)&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listen(listen_socket, 5);
while (true) {
int client_socket = accept(listen_socket, nullptr, nullptr);
if (client_socket >= 0) {
handle_client(client_socket);
}
}
close(listen_socket);
}
int main() {
const int PORTS[] = {8080, 8081, 8082, 8083};
const int THREAD_COUNT = sizeof(PORTS) / sizeof(PORTS[0]);
std::vector<std::thread> threads;
for (int i = 0; i < THREAD_COUNT; ++i) {
threads.emplace_back(server_thread, PORTS[i]);
}
for (auto& t : threads) {
t.join();
}
return 0;
}
结论¶
在这种模式下,客户端发起连接时,会根据连接请求的目标端口,由监听该端口的线程处理该连接。因此,客户端连接会被发送到特定的线程的套接字上。
总结¶
- 多个线程监听同一个套接字:
- 客户端发起连接时,哪个线程处理连接由操作系统的调度机制决定。
-
操作系统会选择一个正在等待
accept
调用的线程来处理新的连接请求。 -
多个线程监听不同的套接字:
- 客户端发起连接时,连接请求会发送到特定的端口。
- 监听该端口的线程会处理该连接。
选择哪种模式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和设计目标。在高并发服务器中,通常会选择多个线程监听同一个套接字的模式,以充分利用多核 CPU 的性能。而在需要处理多个独立服务的应用中,多个线程监听不同的套接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